柱脚石是一种中国建筑构件,俗称磉石、柱墩石、柱顶石、柱基石。它是承受房屋柱压力的基石。任何木框架结构的房屋都有柱,柱子在里面是必不可少的。古代中国人在柱基上加了一个石墩,以防止屋顶柱受潮腐烂,使柱基与地面隔绝,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同时加强了柱基的承压能力。
最早的柱子应该直接种在地下,但为了防止柱子移动和下沉,在柱子的底部放置一块大石头,使柱子的承重能均匀地分布在大面积上。后来发现埋藏在地下的木柱容易受潮和腐烂,所以石头被抬到地上,以避免柱子的腐蚀或损坏。
柱子下面的部分称为“柱基”。在柱基和立柱之间,经常有一个楔状物通过毛细现象来切断渗透到柱中的水分,并且在损坏时可以随时更换。但我们所说的“底座”一般包括上述两种。
柱脚石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发展有三个阶段:一是在柱下铺设卵石不外露;二是让地基石上升到地面,成为整个柱子的外观形象部分,但是上面没有任何装饰;第三、在基础上安装柱脚并用精致的雕刻装饰在柱脚石周围。
先秦时期主要用卵石作底座;秦朝时已经有方1.4米的柱脚石了;在汉代有类似的柱脚石类型,如覆盆式和反斗式,但风格非常简单;六朝时期佛教大昌艺术又增添了新的动力,覆盆样式比较常见了,另外还有人物、狮子、野兽、莲花瓣的柱脚石了。
柱脚石六朝以后受佛教艺术的影响,中国建筑与佛教艺术开始融合。因此自东汉佛教东传t以来,佛教的装饰艺术对以后的柱脚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莲花瓣的装饰在柱脚石上被广泛使用。
从北魏太和八年大同出土的司马金龙墓中的柱脚石来看,当时的石刻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雕刻技术一改变秦汉粗犷的风格,表现出细腻、细腻、清新的感觉。在唐代最流行的柱脚石类型是覆盆式莲花瓣柱基石。
宋代柱脚石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雕刻更为精美,但主要风格是荷花盆。由于中国建筑呈现出复杂多变、绚丽多姿的趋势,这一趋势立即受到了政府的关注和反对,所以石雕柱脚石的发展开始关注宫室及庙宇上。
至于元代由于它的民族性,柱脚石喜欢使用简单的无装饰的素面盆。明清时期在元代的基础上,用简朴的形式进行装饰崇尚提倡简朴。从柱脚石的形状来看,清初流行柱面形、圆鼓形、宽顶窄底、凸肩的“变型”圆鼓。
到了明清时期柱脚石的造型和雕刻又更加丰富起来,生产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更多的繁文缛节和形式化,少了更多的气势与精神。
柱脚石的作用是将柱体集中荷载分布在大面积上,石柱基础不仅防潮,而且也高于地面,从而避免柱基的腐蚀或损坏。由于柱脚石离人们的视线非常近,往往成为艺术家展示技艺的好地方,因此有各种造型和雕刻随着朝代的变化而变化,已成为我国石雕艺术的一大门类。
本文作者:嘉祥张艺石业 转载须注明原创来源:www.zysy88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