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石雕牌坊的建筑构造与众不同,自成一格,别具特色。但是,不论是用哪种材料建造的牌坊,在建筑构造上却都是具有共性的。所谓共性即是不论用哪种材料建造的牌坊,其基本建筑构造是大体上一致的,都是由底座、立柱、额枋、字板 (匾额)四大部分构成的,如是牌楼,则再加上檐顶,共为五大部分。其建筑结构都是巧妙的造型设计和力学构造的高度平衡。
底座即石雕牌坊的基础,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埋在地下,一部分露在地面上与立柱的下部相连。因牌坊是不连墙体、无依无靠的自成一体的独立建筑,为使它巍然屹立,经得起风吹雨淋,不倾不圮,故地下地基部分必须牢固深埋,一般深度为数米,如是体型高大的牌楼,地下地基部分要深达十余米。为避免特别是牌坊石雕头重脚轻,以增强整座牌坊和牌楼的稳固性,底座的地上部分还有与立柱相连的有一定体积和重量的不同形状的“抱柱石”、“夹柱石”。“抱柱石”亦称为“砷石”,其形状有的为扇状、云朵状,有的为倒狮形、坐狮形,有的为鼓形 (称为抱鼓石),因“抱柱石”鼓形居多,故人们也常把“抱柱石”称为“抱鼓石”。
由于“抱鼓石”是用整块石材制作的,体积较大,是展示石刻艺术的好地方,因此有些牌坊,特别是四川自贡、雅安汉源等地区一些极其讲究石雕牌坊艺术的地方,往往将“抱鼓石”的图案、纹饰雕刻得极其精美 。“抱柱石”多用于以石做立柱的石牌坊、石木混合牌坊上,极少用于木牌坊上。木牌坊特别是有较大楼顶的木牌楼,如果不用戗柱的话,其立柱的下部常常四周裹有用条石做成的夹柱石,或将木柱插入嵌于地下的石墩子中。
为了装饰美化,有些牌坊的夹柱石上还雕饰有麒麟、狮子等戗兽和各种花纹图案图立柱在整座石雕牌坊中起支撑和承重作用,牌坊上包括额枋、宇板(匾额)等各大横向构件,均穿搭在立柱上,如是牌楼的话,其沉重而庞大的楼顶也要靠立柱进行支撑。牌坊的立柱有圆柱、方柱、长方形柱和Fh方形、长方形打磨掉4个90度直角而演变来的八角形柱 (亦称作抹角方柱)。
木牌坊的立柱多为顺木材之自然为圆柱,极少有用方柱的,而石牌坊则多用方柱、长方柱、八角柱,极少有用圆柱的。为了增强立柱支承的强度,避免立柱折断,一些楼顶宽大、花式繁复的高大华贵的牌楼,如安徽里黟县西递村“胶州刺史”石雕牌坊在立柱内侧还附加了一根小立柱,这根小立柱在石牌坊上称为“梓框”在木牌坊上称为“楝柱”为了增强牌坊抗击风雨的能力,有的石雕牌坊在立柱正背两面的两侧,还有下端斜插入地下,上端紧紧抵接住立柱上部,用以支撑立柱,加强立柱稳定性的戗柱。戗柱是从宋代起开始出现的,因宋代以前坊门与两边的墙体是相连的,有坊墙作依托足以承受风荷载,从宋代开始牌坊成了脱离墙体的独立建筑物,而且形体越来越大,所承受的风荷载越来越大,由此,起支撑作用的戗柱即应运而生。戗柱一般用于木牌楼 ,很少用于牌坊石雕。http://www.zysy880.com/